郑板桥,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以画竹闻名于世,《墨兰图》和《丛石幽兰花卷》,以及他的题诗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清江曲外记》、《野获编序》、等文章中提到他对“三绝”(书法为上品之选;绘画次而居之中位)的追求与理解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创新精神。“宁可食无肉,不可一日不观书”,这是他在读书方面的态度;“胸有成‘字’而后下笔”、“眼中要有古人的法度”,则反映出了在创作上的严谨和创新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学习之心态 。, 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 “ 三友 ”(松 、梅 ) 的描绘 ,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画的不仅是物象本身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寄托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文人雅士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而著称于世,他便是清朝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原名齐璟)先生的绘画作品及其背后的精神世界与人生哲学值得深入探讨。“以笔作剑、借物抒情”,揭示其为何对绘制的题材有着独到的偏执之情——“尤喜四君子”。 一、“眼中钉”——坚韧不拔的石趣 谈及《题高凤翰〈砚山图〉》,我们不得不先从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说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 中。”这不仅是赞美了石头坚定不移的品质 ,更是道出了他对石的钟 爱之心。《青州书画集》里记载着许多关于他与奇峰异石的故事:无论是家中的小园还是远游至大好山河间 , 他总是不忘记录下那些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乱石穿空"、"千磨万击还坚劲",这些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景象描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对个人品格的自喻 ,二 、"岁寒知交 "— 清幽淡泊之兰花风骨如果说岩石是他的坚实后盾那么清丽脱俗而又傲然独立的野菊则成了心灵上最亲密的朋友."身居陋室心怀天下", 这正是他在 《丛兰杂花卷 》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怀: 在简朴的环境 里依然能寻找到生命之美并赋予它无限诗意. 而对于他所钟情的那份静美如诗般存在---即所谓' 四友 '(梅﹑莲) 其中又数菊花最为人所熟知 . 它不仅象征了他超凡入圣的高洁情操也反映了内心深处那份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自我原则的态度.“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曾吹落北 风中去”. 三、"萧瑟秋风今又是"--挺且直立的翠绿长竿--修节不屈之意象提到『扬子江边尽日斜』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片片郁葱茂盛却又略带几分苍凉感十足的画面; 那便是由无数棵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却始终屹 立不动摇地生长着的竹林所展现出的「顶天接地」、「气吞万里 如虎」,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人们常说:「无肉使人瘦 无笋亦令贫。」其实不然真正让人倾慕不已并非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以及背后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保持自己正直向上永不屈服的气概! 除了上述三种植物外还有一类事物也是他不吝啬挥洒才华去描绘的对象-----水仙/春柳等柔弱但又不失韧性之物件儿...它们各自承载 着不同时期或者心境下的思考感悟...... 总之通过观察不难发现 : 对于自然界万物而言 ; 每一种都可能成为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 但唯独在这四种 ( 即通常所说 「 岁冷草枯犹未衰 一任狂风暴雨来 -- 此乃真英雄本色!). 然而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能够把这几类元素完美融合并且形成独特风格的并不多见 ;尤其是像他那样既具备深厚文学修养 又拥有卓越审美眼光的人就更加难得了 ... 因此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代大家级别的人物来说 .. 其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上给人带来美感享受 更重要 是透过画面传达 出深刻思想内涵 和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也能引发观者共鸣.. 也正因为此 我们今天才能有机会欣赏到这么多的经典之作 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