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徯我后》与他的代表作之一——《田横五百士》、《巴人自卫队》《负伤的老马》(即“奔命图”)等作品,都创作于193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动荡时期,《大江东去·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一文中提到:“时局愈趋险恶”,而国民党反动派则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镇压和屠杀。《新民主主义论》:“我们应当用鲁迅式的笔法来描写这时代的面貌。”“以艺术形式反映现实”成为许多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在抗战前夕”,“为挽救民族危亡之计”(李初梨语),画家们纷纷拿起画笔画出自己的心声——这就是所谓的新兴木刻运动或称左翼美术运动的兴起背景;其中就包括着像齐白石老人那样老一辈国粹大师也投身到这一行列中去了……
在1925年这个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清王朝覆灭后社会动荡不安和思想解放的浪潮;另一方面则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传统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一时期的“五·四”、“二七”罢工、北伐等重大事件接连发生,“救亡图存”“启蒙开化”,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两大主题词之一①。《田汉自传》中提到:“‘九一八’事变以后……我们才真正感觉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紧迫问题。”② 在这样的背景下,《晨钟报》《国民日报》、上海大学国文系、《向导》、《民国日報副刊》,这些刊物都曾发表过关于时局的文章或诗歌③④⑤⑥⑦(注:此处为引用的文献资料编号),而作为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又积极投身现代美术教育的艺术家——他以画笔记录下这时代的脉搏和精神风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其代表作之一的《徯我后人》(这里省略了部分内容)该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将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探讨其在特定年代的产生原因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内涵...... (以下展开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