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其艺术探索不仅限于绘画领域,在笔墨间展现的独特风格中,“古法”与“新意”、“传统与创新”,以及他对于自然、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他的行草作品气势磅礴而又不失细腻之处;楷书中则透露出严谨而不失灵动之感;“隶篆兼备”、用线流畅且富有变化等特点也使得他在中国近现代的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集画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于一身的巨匠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多维的身份而闻名,他不仅以绘画上的杰出表现让人铭记于心,“新古典主义”与“古法之用今意”,更是其艺术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他的书法魅力同样令人瞩目。“形神兼备”、“骨力追抗鼎”,“气韵似飞动”——这些评价无不揭示了他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游刃有余的书艺境界。《徯我后》一诗中的那句:“古人肖造化……吾师心源。”正是他对自身艺术的深刻自省和对传统的尊重及创新的追求的真实反映——“取诸怀抱,悟言内心”。
论述篇:融汇古今——独特的风格形成过程 #1. “博采众长”:融合各流派特点 作为具有深厚国学底蕴且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大师生平最重视的是学识修养和文化积淀;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前人作品进而创新发展自己的技艺。"不泥成规"是他对待古代经典的态度;"将不同时期各个艺术家们的独特之处巧妙地融入自己作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貌",这种对技法和思想观念上美学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使得每一幅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田横五百士墓碑记》,此文虽为纪念历史事件所作但其中却透露出作者深沉的历史感以及对英雄壮志未酬惋惜之情...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灵感:"观天地万物皆可入眼""会之于心的实践",因此可以说,"借物抒情"、"托事寄情", 是构成 其独到风格的两大支柱 。 " 以简驭繁 ", 也成为了他处理画面时的重要原则 ; 这既是对形式美的把握也是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 ... #3 书风特征 : 从『刚健』至 『温婉细腻] 的转变 如果说早期受西方教育影响以及留学经历使他有 着较为强烈的个性张扬色彩 , 那么回国之后尤其是抗战期间开始逐渐转向一种更为含蓄 、 内敛的表达 方式 ; 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其对书写工具(如毛筆) 和材料 (宣纸 )选择 以及运腕技巧的运用 上 : 由原先粗放式挥洒转为更加精细的控制力和节奏感和掌控 .... 4\ . 技术细节解析 ① 用锋讲究:" 中侧并用 "; 即在使用大毫 ( 长峰 ) 时注意保持中间部分稳定而出之以两侧力量来达到笔画饱满有力又不失灵动的目的 .. 同他还特别强调手腕灵活性和手指控制力的结合运用以达到行云流水般流畅效果 … ② 章 法布局方面则是遵循中国传统美学原理-"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通过留出适当空白营造空间层次性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的同时间接反映出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个人气质…③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情感投入问题..."无感情不成艺术品". 一件好的作品有灵魂有温度它能够触动人心弦引起共鸣.... 而这正是他所倡导并且身体 力行的 —— 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乃至整个时代背景的理解感悟融入到每一个点划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