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马,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他的画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以独特的笔触和构图展现出马的雄健与灵动;更是在精神层面实现了飞跃:通过描绘战场上奔腾嘶鸣、英勇无畏的形象来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田横五百士》中的群骑形象、《徯我后》(1928年)中那匹昂首向前的白马以及《巴扎特骑士》(约于民国十年)等作品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特点。“古法之佳者守之为奴”是他在创作时所秉持的理念之一,“化身为神则吾党之所为也”,他以此激励自己不断突破传统束缚进行创新探索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古典主义”。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上,“古法之佳者守而勿失;不佳者可改弦易张”的思潮如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不仅是传统绘画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革新尝试,更是对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艺术表达。“五四运动”、“新文化运”,这些历史事件如同闪电划破夜空般照亮了中国的未来之路并深深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1]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决澜社”“中华独立美协会 ”等新兴社团的出现以及他们所倡导的新兴画风尤其是以油画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自信的表达[3],在这些艺术家的行列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 徐悲鸿(Xu Beihong),他被誉为现代 中国绘 马大师 的著名画家兼教育家,[4][5],本文将通过分析其代表作《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及众多描绘骏马的经典之作来探讨他是如何用笔墨勾勒出那个动荡年代下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并以此展现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 [6].